江西师范大学校友会

报刊:《校友通讯》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博学仁爱  创新善谋

    摘要:魏奇老师是我在师大学习时的老师、留校工作时的系领导,大学期间指导我学习,工作后指导、帮助和支持我成长成才,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们相知30余年,今逢80周年校庆,以此文纪念恩师...

放大 缩小 默认

博学仁爱  创新善谋

——纪念恩师魏奇老师

   期次:第3期   作者:文/项国雄   查看:22   


魏奇老师是我在师大学习时的老师、留校工作时的系领导,大学期间指导我学习,工作后指导、帮助和支持我成长成才,是我的良师益友。

我们相知30余年,今逢80周年校庆,以此文纪念恩师。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魏奇老师是1987年6月,当时我们在物理系学习的1985级电化教育专业24名同学向学校请求到1986年成立的教育传播系学习,我们的请求很快得到学校领导批准。魏奇老师作为教育传播系系主任与我们24名同学进行了座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是人物,整洁的服饰、高瘦的外形、睿智博学的学者形象、中音带有磁性的语言;二是地点,青山湖校区电教馆楼(现艺术大楼位置)一楼的教室,此为当时学校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市大学合作开办的教育学硕士班教室,装修别致高雅并配有空调,令我们这些从未见过如此豪华场面的学生不知所措;三是内容,魏奇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未来两年要开设的课程、专业走向以及未来美好的毕业前景,让我们这些跟物理专业学生学习了两年物理学课程,根本不知“电化教育”为何物,更不知何为未来的学子大开眼界,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待。我们深深地为魏奇老师的语言魅力、渊博学识、敏捷思维、人格形象所吸引。
  1987年9月,我们电化教育专业同学如期到教育传播系学习,魏奇老师先后开设了教育传播学、教育传播研究方法等课程。我担任学习委员,跟魏奇老师接触较多,他经常跟我说所谓“大学”就是要“博学、广学、多学、精学、深学”,要做到:博学、多思、勤写、善谋、躬行。他最常说的两句话:一是“人是三节草,不知哪节好”,教育我要坚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老实做人、踏实做事,不能浮躁、不能追求功.利,尊重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遵规守纪,自律自省自警,这样,人生才能平安顺利;二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教育我要创新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能总是按套路行事,更不能墨守成规,有问题属正常,不要为问题所惑,只要执着、坚持,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我曾多次跟魏奇老师交流对“传播”的理解,他说“传播”不是“传递”“广 而播之”,也不是简单“沟通”“交流”,其核心是“传播力”,要基于“传播力”来理解“传播”,其本质包括价值、情境、操控、说服等要素。这些对我大学及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教学与研究工作、思维与成长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那时魏奇老师就采用自主、探究、研讨等教学方法,布置综合性的作业,要求通过自主学习、小组研讨、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并在全班汇报成果。但魏奇老师推崇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强调: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只要应用到适合的教育


围应用。同时,我对电脑进行了多次“解剖”,这样我比较娴熟地掌握了全部的电脑结构和软硬件知识与技能,当时在校内外还有一定名气:成为五笔字型打字高手、操作系统诊断能手、电脑维修和装机巧手。我不时穿梭于电脑公司指导装机和销售电脑,还在家里搞起了小规模电脑培训。魏奇老师多次对我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发展予以鼓励和称赞;但也不时告诫我,一定要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件事,要多看书学习,提升方方面面的修养和素质,诚恳做人、低调行事,不能轻浮、自满。这些为我后续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成长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奠定扎实基础。
  1996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魏奇老师敏锐地感觉到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育及应用时代即将来临。同时,这一时期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积极开展面向基础教育的计算机教育、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研究,为了既推进事业发展又不增加学校和教育传播系经济负担,魏奇老师推动与育新学校的合作,于1997年成功携手育新学校在该校共建了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由我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魏奇老师指示我要做到大学与中小学互动、教学与科研并进、实验研究与成果产出互促,既要用这些先进的多媒体计算机设备为我校本科生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与实践服务,也要搞好中小学生的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研究并要取得看得见的成果。经过4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先后获教育部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优质课程1门,发表了一批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研究论文,出版教材3部,承担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多媒体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中应用》的多媒体教学全套软件设计开发(制作光盘6张),在全省率先应用Authorware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率先引入几何画板应用于中小学数学教学,举办了多期多媒体教学软件培训班,这些使我系成为全省多媒体软件开发中心、素材中心,教学应用示范和培训基地。本人也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并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教育技术学者。魏奇老师对此非常满意,但也不断提醒我两件事:一是教育传播跟现代信息技术密切相关,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很快,大家都在努力,在这一领域没有常胜将军,稍不注意就滑下来了,要及时跟踪、科学研判、超前谋划、果断决策、精心组织、用心实施;二是加强理论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将其升华为理论,形成系列理论成果,在多媒体与网络教育领域形成江西师大或江西模式、方案、学派。“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鼓励我继续努力、奋进。
  1999年3月,在魏奇老师的支持下,学校党委任命我担任传播系副主任,我走,上了系领导岗位。我上任初,魏奇老师语重心长地跟我讲,当老师和做领导是不一样的:一是老师可以有个性,做领导要大度,容人容事,凝心聚力;二是老师是自己干好就行,做领导要带头干好做示范,同时发动老师干、组织老师干,为老师干好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做好服务工作;三是老师是在一个点上发力,做深做精就行,可以是单向思维,做领导要考虑到面,考虑大局,要具有战略思维、全局思维;四是老师做错了可以重新开始,做领导不能把队伍带错路,要及时学习,及时研判形势,然后作出正确决定;五是有些老师追求名利,做领导要正派、公正、廉洁,要树立正气、处以公心,这样才有底气,才能成大器,心怀坦荡才能坦然面对一切。这些我永远铭记在心,成为我日后担任传播学院院长、教师教育处处长等行政职务开展工作的重要宝典。
  2000年3月,魏奇老师因年龄而免职退休,但


  次在惟文楼大厅看到十佳教师挂像有传播学院教师,就非常开心,还会用手机拍照,发微信朋友圈分享。
  2002年9月至2013年,魏奇老师还应邀到南昌理工学院创建了新闻传播学院。他虽然人在那里但心系师大和师大传播学院,跟我说他要利用此平台为师大传播学院做两件事: 一是南昌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学设备先进、齐全,努力使其成为我们学生的实践基地,以弥补我们教学设备的不足;二是南昌理工大学及新闻传播学院急需师资和管理干部,努力使其成为我们学生的就业基地。为此,他让我校传播学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双休日期间利用南昌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设备,带着那里的学生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推荐我校大量的学生到该校就业(专任教师或管理干部) .该校新闻传播学院大部分教职工为我校传播学院毕业生。
  大概是在2010年以后,魏奇老师多次来我所工作的教师教育处,每当看到一堆厚厚的师范生顶岗实习手册和教师培训手册中详尽和周密的安排。脸上总是露出微笑,并且到处令奖我做事精細;同时,也时常非當严肃和认真地对我说,一定要小心,路还很长,行稳才能致远,并反复讲海南三亚一位他熟悉并且曾经每年冬天接待他的年轻干部“坠落”的故事,以此教育我、警示我。


  魏奇老师教育和影响我三十余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视野开阔、足智多谋,善于创新、感染力强,是国内享有盛誉的一位教育传播学专家,他创造了众多“第一”:省内第一个引人传播学理论,并创建省内高校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广告学专业。第一个教育技术学硕士点:摑写出版了国内第一本《教育传播学》学术专著。
  魏奇老师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魏奇老师风趣、幽默,常说自己是30多岁或“70后” ,说自己是“博士后”(站在博士后面),“未来 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年轻人的”。
  魏奇老师热爱教育,热爱教育传播事业,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我还没有时间和精力深人系统地研究魏奇老师的教育思想,仅以我粗浅的理解,将魏奇老师的教育思想概括为六点。一是“综合性、复合化”人才培养理念。教育传播系建系之初,魏奇老师就提出了“文理渗透、软硬兼施”的办学思想,着力培养面向广播电视、多媒体网络等各类教育媒体。能创意设计、开发制作、维护维修、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的综合性教育传播人才。二是“开放化、国际化”办学思想,魏奇老师积板争取多方支持,先后选派黄晓东、王永环、芦珊、王智军、孙平等青年教师赴美国和香港相关大学的传播学科( 院系)学习,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聘请美籍传播学专业的安德森来系授课三年多时间:同时积极选用英文版专业教材和一大批国(境)外优质图书资料。三是“协同育人、服务社会”教育思想,20世纪90年代中期,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快速发展之时,魏奇老师积极推进与省广播电视厅合作开办“广播电视”专业自学考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广告飞建发展时期,他又积极推进与省广告协会合作开办“广告学”自学考试,实现学校一政府一行业合作办学: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普及,他再积极推进与育新学校合作创办江西师范大学育新计算机教育实验
学校,推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四是“产学研结合”办学思想,魏奇老师充分发挥教育传播专业师资、设备等优势,积极创办索尼维修中心和青蓝科技开发部,面向社会开展录像摄像设备维护维修、电视片编导与制作等服务,把社会服务项目作为学生实验实践项目、教师教学


  案例。五是“人才兴系。科研强系”办学思想,教育传播系建系之初,魏奇教师就采用外引内培的策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傅培之、黄晓东,分别从物理系调人刘高估、徐振解、胡小端、王建模、罗苏皖等,从中文系调入余功建、曾志华,从外语系调人王永环,后来选聘汉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陈海洋、刘友林,以及艺术系孙平、秦照珊,从校外调入张云、王智军。聘请邱尚仁投课,后又选用钟志贤等一批 青年教师以及外籍教师安德逊博士。使当时的教育传播系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多学科理论与实践教师队伍。
  同时,魏奇老师非常重視科研工作,积极组织和支持申请并承担《中国汉语大词典》编擺、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华学习机研制与应用、“七五”国家社科人文课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老区文化建设”等项目,组织并支持制作《神奇的汉字》并在央視播出,支持教师发表论文和撰写专著教材。六是“勤奋学习、艰苦刨业”的敬业精神,教育传播系是我国高校中首个传播类院系,1986年建系之初,传播、教育传播、教学设计、教学媒体等理论与知识在全国也没有几个人知晓,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及各类教学资源较为缺乏。为此,魏奇老师帶领教育传播系老师们从头开始,一方面努力学习。先做学生再做老师、边学习边研究边教学、晚上学习白天教学,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就建立起了系统的教育传播学、教学设计、教学媒体等课程的知识体系,自编《教育传播学》《教学设计》《电化教育导论》《闭路电视系统》《教育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摄影》《幻灯片制作》《专业英语》等教材,1988年初国内诸多高校前来学习,同年7月还在庐山办起了全国教育传播培训班。另一方面艰苦创业,改装废旧设备为教具,采购相应材料自制各种教具,拆除废旧设备部件作为讲授相关媒体的结构和理论内容的分析和演示材料;组织老师协同作战,自制系列课程幻灯片,从大量广播录音带和电视片中剪辑素材制作音频視频教学资源,用于课堂教学并以此作为教育传播者的践行和示范:因设备台(套)数少。老师指导轮组实验都安排到深夜和双休日,不计回报。这些办地学思想是宝贵的财富,也是支撑传播学院不断发展,强大的重要基因。


  魏奇老师仙逝已有两年多,但他那帅气高大的形象常常浮现在我眼前,幽默风趣的语言时常紫绕在耳畔,我能深深感受到他对后学的栽培、对学院的热爱、对教育的热情。他是赖鄱大地孕育出来的卓越教育传播学学者,为我省乃至全国传播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杰出贡献。如今,他花费半辈子心血创建的传播学院e成为江西乃至全国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相关决策咨询服务的重要基地。
  魏奇老师对我个人学习。成长影响颇深。充满期待。每当我遇到重大事情,他那些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便会激励和教育我,他那充满信任、期待的目光便会鞭策和警示我。魏奇老师对我就像养花一样,一边精心培养,一边静待花开。这就是我永远怀念和敬仰的魏奇老师。


[作者简介]
  项国雄,电化教育专业1989届,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政协江西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西省教育督学。


  他退而不休,采用多种有效方式继续帮助并支持我以及学院的建设发展。
  魏奇老师在退休前后,跟我讲得最多的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为此,我将该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大事来抓。在自2000年后的--段时间里,鉴于当时博士学位教师属稀缺资源,我们采取“引硕攻博”的策略,每年引进若干名优秀硕士,再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攻读博士,先后派十余名硕士教师到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后来博士毕业的多了起来,我们以引进博士为主。这些“引培”人才成为传播学院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中坚和骨干。
  关于人才引进,我曾跟魏奇老师讲过一个故事。大概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我曾大量写信给当时教育技术学和新闻传播学专业主要期刊发文量高的作者,用传播学院院长帽子去吸引优秀人.才,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先后有我国教育技术学知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等大学的教授来校洽谈、沟通,因户口政策等问题均未能引进。后来他们中有三位成为长江学者、一位担任过某大学校长和学科评议组成员、一位担任某大学主持工作的副校长、一位是国内知名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领导、一位担任国家级学会会长,都成了我的挚友,把我带人新闻传播学术界,帮我建立人脉关系、提升学术影响力,他们多次来学院讲学、指导,对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魏奇老师听后,对我大加赞赏,并多次鼓励我说:对人才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办法多多,关键是要想办法、有行动。针对当时高校并校、扩招,师范院校办非师范类专业的新形势,魏奇老师指出:传播系将来要发展成为学院,单靠教育技术学和广告学专业是不能支撑的,否则迟早会被合并!这话直刺我心。2001年担任传播学院院长后,我加快了本科专业和硕士点建设: 2003年增设传播学专业,2005年增设广播电视新闻学,2006年增设新闻学专业; 2001年获传播学硕士点,2006年获新闻学硕士点。在短短的几年间传播学院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传播学院:拥有传播学、新闻学、教育技术学三个硕士点,教育技术学、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五个本科专业。

  2002年学校启动新校区建设,魏奇老师深感这是改善办学条件的极好契机,多次跟我讲要跟踪新校区规划设计和建设动向,要为学院争取一流的办学条件。我和班子成员也深知这是改善办学条件难得的宝贵机会,积极与学校领导和规划建设部门联络、沟通,不计其数,终于为学院在瑶湖校区名达楼4区最佳位置争取到完整的1栋大楼作为办学场所,办学条件和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推进成功后,表明传播学院可以较好地在学校立身并不断前进,从此魏奇老师的心就踏实了。



  2002年3月至2014年9月,魏奇老师担任学校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督导组)专家,其间还担任6年副主任。他曾跟我说要继续支持学院发展,帮助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为此,他利用督导专家身份,对传播学院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素质能力提升倾注心血。每学期传播学院全部授课教师的课都要听至少2节,听课后及时跟授课教师沟通,提出改进建议;每个月跟院领导作一次交流,反馈共性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建议;每个学期向学院提交地份督导报告,详细分析每位授课教师教学情况、素质能力,并给出进一步提升的策略。在魏奇老师的指导下,传播学院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很快,学校每届“十佳”“百优” 教师评选,传播学院“十佳”“百优”均榜上有名。魏奇老师每


场景(对象、内容),产生良好效果,就是最佳的。魏奇老师经常讲江西人有教育传播的基因,全国知识教育传播专家中江西人有四位——香港中文大学余也鲁教授、西北师大南国农教授、华东师大万嘉若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家驹教授,以此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并强调教育传播的核心是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毕业后我们主要从事各类教育教学策略的创新、创意、策划、设计、推广以及相应的教学媒体的开发制作,类似于战时司令部里的作战参谋和指挥,以此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和要求我们阅读大量课外专业书,如《大众传播模式论》《系统科学》《心理学》《动机与人格》《信息论》《学习理论》《社会心理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在魏奇老师的教育、引导和影响下,我们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学习了电化教育专业四年的课程内容,做到了广播、电视、计算机、摄影、摄像等媒体的软件与硬件兼备,传播、教育、心理、学习、数学、物理、电子、计算机等知识的文科与理科兼修;我们毕业时,深受各高校电化教育中心、省市县广播电视台及重点中学欢迎。
  1989年7月毕业时,我留校任教。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学校刚开始推荐我去原江西工业大学电化教育中心工作,那里的主任经考察、面试对我非常满意,据说是因为魏奇老师说要把成绩排名第一的留校,这样又把我改成留校,就给了我终身不离开师大的机会。
  留校后被分配到计算机教研室,我主讲计算机语言、教学软件设计等课程。魏奇老师从备课、授课、作业布置及批改等各教学环节对我进行全程指导,强调在大学工作站稳讲台是第一要务,要求我把握重难点,多举例子,让学生反复练习,课堂上要“讲知识、举实例、做练习”相结合,上机实践时每次要有硬性要求和任务,不能“放羊”;并经常从学生那里了解我的教学情况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同时,魏奇老师还不时提醒我,除讲授书本知识外,还要讲一些与课程和专业相关的人物、事例及应用现状与前景,以此增强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引导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正是魏奇老师的关注和指导,我的教学能力提升很快。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我所教课程比较受学生喜爱和欢迎。我基本站稳了讲台,初步过了教学关,魏奇老师也是特别开心,时常在我面前树起大拇指以示表扬。
  魏奇老师对我寄予厚望,经常跟我说,计算机发展很快,将来会成为教育传播的主流,要求我系统自学计算机理论、技术和方法。为了改善系里的办学条件并给我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魏奇老师经1年多的努力,1991年4月, 在香港中文大学余也鲁教授的支持下,美国亚洲高等教育基金会赠送1台286PC计算机及1台喷墨打印机;1994年10月,又获赠2台386PC机及1台激光打印机,魏奇老师指示由我管理和优先使用。我如获珍宝,利用这些电脑全面系统学习了DOS操作系统、汇编语言>Pascal语言、数据结构、五笔打字、WPS金山编辑排版系统,以及VisualBasic、C语言等。利用其编写讲义和上机实验指导手册、撰写论文以及处理一切文稿,使文字写得不好的我有了一套华丽的外衣。利用这些电脑研究和撰写的两组计算机应用专题系列论文分别在《中国计算机报》和《计算机世界》整本专刊发表,在全国教育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界产生广泛影响,也体现了我个人及教育传播系在这一领域的领先水平,魏奇老师自然是由衷地高兴。利用这些电脑我还开发了《幼儿学汉学》《幼儿拼图游戏》等教学软件及中学成绩管理系统并获应用,帮助我校高等教育研究室某老师设计开发了《中小学生瑞文心理测试与诊断指导》软件系统并在一定范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西师范大学校友会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253次访问,全刊已有8334次访问